1. 網站首頁
                                                  2. 要聞
                                                  3. 公司
                                                  4. 宏觀
                                                  5. 新股
                                                  6. 國際
                                                  7. 銀行
                                                  8. 券商
                                                  9. 新三板
                                                  10. 科創板
                                                  11. 中芯搶跑柔宇發力 科創板“一芯一屏”格局初顯

                                                    發布時間: 2021-01-14 16:14首頁:主頁 > 科創板 > 閱讀()來源:未知

                                                    12月31日,又一只半導體大賽道上的獨角獸柔宇科技正式在上交所披露了招股說明書,不出意外的話,這只半導體顯示新物種很快即將登錄科創板,而這個時間點,離半導體晶圓制造巨頭中芯國際成功上市科創板僅有5個月的時間。

                                                      據悉,柔宇計劃通過此次IPO募集144億元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和產線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這一募資模目前在科創板歷史上僅次于中芯國際。在業界看來,無論是從技術屬性、賽道前景、產業地位、發行規模和市值體量哪個角度來看,一旦柔宇成功掛牌,屆時都將與中芯國際一道,在科創板形成“一芯一屏”的雙雄并立格局。

                                                      支撐柔宇IPO及其科創板“一芯一屏”地位的,無疑是其在三星顯示LTPS(低溫多晶硅)技術路線之外另劈蹊徑、自主開創的ULT-NSSP(超低溫非硅)半導體顯示技術新路線,這條新路線從底層基礎技術層面擺脫了現有LTPS路線的束縛。

                                                      不過,風光的背后,柔宇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質疑:盡管該公司一再宣稱其原創技術路線的獨立性和優越性,但消費者卻很少看到柔宇的產品商業化落地,市場上關于該公司的質疑聲向來頗高——而這一切,在柔宇剛剛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中再次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柔宇的營收分別只有2.27億元和1.16億元,而其同期的虧損卻分別高達10.73億元和9.61億元……在巨大的質疑壓力面前,柔宇在未來的資本市場上如何證明自己也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科創板的“一芯一屏”

                                                      五個月前,當中芯國際以超6000億元的市值掛牌科創時,市場無不驚嘆科創板的溢價水平,其科創板最新市值仍在4000億元以上,繼續穩居科創板市值榜第一,是其同期港股市值的3倍左右。

                                                      事實上,超高溢價絕不只有中芯國際一個孤例,科創板對于半導體概念股從不吝嗇:半導體產業鏈公司的IPO申請不僅過會迅速,且掛牌首日漲幅100%以上往往只是“起步價”,最高的國盾量子首日漲幅甚至超過1000%——在這樣的“科創”大背景下,如果主打柔性半導體顯示的柔宇科技最終在科創板掛牌市場超過千億元,那么其最終的二級市場市值將會進入科創板前五名,屆時將與中芯國際形成耀眼的科創板“一芯一屏”組合。截至12月25日,科創板只有四只股票市值超過千億元,除了中芯國際之外,其他三只分別是金山辦公、傳音控股和康希諾。

                                                      一直以來,我國在“一芯一屏”領域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產業規模巨大,兩條賽道均是萬億級;二是,技術壁壘高、自主可供程度低,尤其是高端芯片和高端顯示屏更是如此;三是,產業地位極為特殊,是整個科技產業、尤其是我國正在推進的“新基建”戰略領域不可或缺的“頂層基礎設施”——正因如此,各國均將“一芯一屏”作為戰略發力點加以扶持,日韓企業在此領域對本國企業不計代價的扶持自不必多說,就連一直高度淡定的歐洲也在最近的12月24日傳出消息,歐盟17國將聯手投資1450億歐元(超過萬億人民幣)扶持半導體產業;我國預計未來幾十年內,“一芯一屏”領域將會受到宏觀政策的持續強力支持和引導。

                                                      在政策東風之下,我國不少地方政府均推出了各種具有政府背景的半導體產業引導基金,各家民間投資機構也紛紛借勢成立了各種專投資半導體領域的股權投資基金,積極布局半導體產業鏈,“一芯一屏”領域的優質標的也成為各地政府和各路基金哄搶的對象,柔宇科技也不例外。招股說明書顯示,深創投、高瓴資本和中信資本旗等知名機構及其控制的實體均出現在柔宇科技的股東名單中,除了深圳基地外,未來柔宇還將在青島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開辟深圳以外的“第二戰線”。

                                                      半導體顯示路線之爭

                                                      不過,與中芯國際相比,市場投資者對于作為科創板“一芯一屏”另一極的柔宇科技相對仍然較為陌生。

                                                      業界分析人士認為,柔宇科技對于我國“一芯一屏”領域最大的貢獻在于,它打破了日韓企業過去幾十年在半導體顯示方面的核心技術壟斷局面,開創了一條高度自主可控的全柔性半導體顯示技術新路線,讓中國企業首次在“一芯一屏”領域實現了從0-1的核心技術原創突破,而在此之前,中國企業在此領域一直靠技術“引進+改良”來進行漸進式創新,但此舉無法擺脫底層核心技術的對外依賴。

                                                      公開資料顯示,柔宇科技開創的這條半導體顯示核心技術新路線為ULT-NSSP(超低溫非硅路線),這也是令該公司有底氣沖擊科創板的關鍵所在。與現有的LTPS(低溫多晶硅)技術路線相比,ULT-NSSP技術最大不同在于其采用非硅材料生產全柔性顯示屏,擺脫了對硅基材料依賴的同時,更減少了多道高難度生產流程,既降低了生產所需的溫度,更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產線投資門檻。

                                                      市場人士認為,全球范圍內,未來的全柔性半導體顯示產業之爭的關鍵就在于LTPS和ULT-NSSP兩條技術路線之爭。目前來看,LTPS的核心專利和技術由三星等日韓企業把持,除了三星之外,這一陣營的主要玩家還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和維信諾在內的諸多中國企業;相比之下,ULT-NSSP陣營只有柔宇科技一家企業,在產業伙伴方面顯得勢單力孤獨,其產業化難度不小,柔宇科技是否有能力令其成為未來全柔性半導體顯示的核心技術路線,還存在不小的懸念。

                                                      “目前關于兩線技術路線的核心技術指標對比還不為外界所知,但從已有資料來看,ULT-NSSP技術路線存在產線投資門檻更低,同時在國內市場更有核心技術高度自主可控的顯著優勢,因此其未來的發展前景也不能低估。”某頭部券商一名不愿具名的面板行業研究員指出,全柔性顯示領域的ULT-NSSP與LTPS兩條路線之爭,非常類似于光伏領域的多晶硅技術路線與薄膜技術路線之爭,其最終的競爭結果很可能是兩條路線長期并存。當然,未來不排除這個領域還會再出現第三條技術路線。

                                                      “在上述頭部券商研究員看來,全柔性顯示面對的最終市場是消費級市場,同時全柔性顯示具有替代傳統硬屏和固定曲面屏的廣闊前景和空間,而光伏則是主要面向B端市場,因此理論上來說,全柔性顯示行業的市場規模是要顯著高于光伏行業的,如果說一個較小的光伏行業都能夠允許兩條技術路線并存的話,那么市場容量更大的全柔性顯示領域容納兩條甚至是三條(如果未來有的話)不同技術路線的同時存在,應該也不在話下。”我認為,長期來看,未來的LTPS與ULT-NSSP之爭并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之爭,而更多的是市場份額之爭,就看誰能拿下多少份額了,而這其中的關鍵,則在于兩大技術陣營對于各自工藝和技術的持續優化、迭代能力。

                                                      并不容易的自證之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技術前景受到了業界和投資人的認可,但柔宇卻在市場表現上卻廣受媒體和消費者質疑:由于商業化推進速度緩慢,外界很少看到柔宇的產品落地,這也為該公司未來的資本市場之路增加了不少壓力。

                                                      根據柔宇科技的招股說明書,該公司從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實現的營業收入總和也不過才只有5.17億元,而且同期內的累計虧損卻高達31.95億元——營收少,虧損高,此前市場關于柔宇商業落地慢的各種指責似乎都在招股說明書中得到了印證。

                                                      其實,柔宇之所以被質疑,很大程度上與市場將其與三星對標有關。跟三星相比,柔宇在生態積累、品牌深沉和資本能力等方面存在均存在巨大無法彌補的差距,這些差距反饋到市場端自然就是技術和產品的商業落地能力慢:將同樣一項技術落地成產品,三星的市場表現自然要強過柔宇不少。

                                                      毫無疑問,在三星這樣的國際巨頭面前,作為后起之秀的柔宇科技如何自證實力,必將是其登陸科創板之后投資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是,柔宇所處的柔性電子、柔性顯示還是一條全新的賽道,這個市場仍在起步孵化階段,離市場成熟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事實上,不只是柔宇,即便是三星和華為,他們的柔性顯示終端產品——折疊屏手機雖然出貨量合計超百萬,但相比同期內他們合計超過4-5億級的手機總出貨量相比,他們的折疊屏產品其實連其中一個零頭都算不上。

                                                      從目前市場上一些發燒友大V的反饋來看,無論是三星還是柔宇,他們的二代折疊屏手機產品均已經較前一代有了質的提升,折痕和耐用性、穩定性的問題已經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優化,但在產品輕量化、便攜性和性價比等方面離消費者的預期還有較大差距,這需要柔性技術廠商和手機廠商在技術和工業設計上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相比成熟的傳統硬屏和固定曲面屏市場,全柔性顯示還需要包括三星、華為和柔宇這樣的產業巨頭和技術新秀一道共同努力培育,未來的潛力才能逐步釋放。折疊屏手機需要完成從玩具到工具的蛻變,才能真正打開市場,目測這個過程可能還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

                                                      一個好消息是,目前關于蘋果明年推出折疊屏手機的傳言越來越多,如果消息屬實的話,憑借蘋果在全球范圍內強大的產品力和品牌號召力,蘋果折疊屏手機的推出勢必會極大加速全柔性產業鏈的爆發和成熟。

                                                      而且,與此同時,隨著5G網絡的快速擴容,IoT加速普及已成共識,這同樣也將為全柔性電子技術和產品的應用提供廣闊的舞臺,智能移動終端、智能交通、文娛傳媒、智能家居、運動時尚和辦公教育等各行各業對柔性電子技術的需求預計將迅速增長,無論是產業界還是學界都對此充滿期待。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預計到2025年,全球柔性電子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49.40億美元,至2025年前,這個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可達到144.71%。

                                                    特別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造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廣告
                                                    廣告

                                                    網站首頁 | 要聞 | 公司 | 宏觀 | 新股 | 國際 | 銀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創板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與報價 - 使用許可協議

                                                    未經本站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Copyright © 2020 實投財經 版權所有 | 京ICP備2021007416號-1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