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長陽科技用專注“磨”出了新型顯示、半導體、5G通訊等領域的“基座”,也靠這一張張凝聚高精尖技術的薄膜,鋪就了通往資本市場的坦途。
“十年時間,我們把反射膜產品做到了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今年上半年,長陽科技凈利潤實現了逾35%的逆勢增長。長陽科技董事長金亞東說,公司上市以來首份半年報的驚艷亮相,得益于產品性能、產能規模及技術競爭力,更離不開公司“臺下”的十年苦功。
“下一個十年,我們立志再做十張膜!”理工科出身的金亞東,擅長用數字描摹公司的未來圖景。在這張圍繞“膜”展開的發展路線圖上,面向功能膜領域頂尖人才的“百人計劃”為長陽科技“十年十膜”的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十年十膜”的業務規劃為公司“數一數二”的戰略定位打開了更大空間。
近日,在“走進科創板公司”系列活動——《科創中國》節目中,上證報記者深入長陽科技,試圖解密公司精彩“膜術”幕后的故事。
專注:十年長跑,苦練“膜術”
2007年,顯示板行業作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首次被列入“十一五”規劃綱要,屏幕之下的光學薄膜第一次進入了金亞東的視野。
“種種跡象表明,光學薄膜的春天要來了。”盡管當時國內面板幾乎完全依靠國外進口,自主彩色液晶面板生產線仍在引進建設的階段,但金亞東始終堅信,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光學薄膜企業。
最基礎的分子材料如何變為薄如蟬翼的各種功能膜?談起這一神奇的“膜術”,畢業于北大化學系的金亞東難掩興奮。他告訴記者,這一過程實際就是將原油等基礎材料通過催化、煉化等方式變成各種各樣的小分子產品、高分子材料,再通過一系列的研發、加工和制造,做成下游客戶所需要的終端產品。
回望長陽科技的發展歷程,“舉步生風”四個字最為貼切:2010年底,公司成立于寧波江北區;2012年,公司第一條生產線投產,光學基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成功填補國內空白;2017年,公司光學反射膜產品已占據全球光學大尺寸反射膜約35%的市場份額……不到十年時間,長陽科技已成為反射膜領域“一哥”。
外界把公司勢如破竹的“長勢”稱為“長陽速度”,金亞東卻深知,長陽科技的“節節拔高”是扎根于公司長時間的技術儲備和經驗積淀。
憶及創業之初的歲月,金亞東感慨萬千。“我記得剛開始的一兩個月,我們都是24小時做實驗的。累了自己就睡在工廠里面,在生產線旁邊的一個小會議室里打地鋪;餓了就直接在會議室里吃盒飯。”
“在做中試到量產的實驗過程中,速度很快,變化也很多,結果出來要立馬調整工藝配方,所以一刻也沒法離開生產線。”金亞東笑著說,“而且我們做實驗真的很貴!”
據了解,光學基膜的中試環節,僅1個小時的實驗成本就超過10萬元。“好在,雖然走了很多彎路,但我們只花了兩三個月時間,就把產品最終試出來了。”
在薄膜領域闖出一片天后,長陽科技繼續探索技術上的更多可能性。如通過優化配方設計以及工藝參數,公司成功研發出多相泡孔結構,以取代之前的雙相泡孔結構,使得反射膜產品的核心指標反射率進一步提升到97%以上,從而比肩國外巨頭同類產品。
同時,公司還是業內少數擁有完整的反射膜產品組合和技術儲備的企業之一,實現了液晶顯示全尺寸應用領域的突破,并由此獲得三星、LG、京東方、群創光電等一眾面板大廠的青睞。2019年,長陽科技反射膜出貨面積位居全球第一,穩坐行業“隱形冠軍”之位。
蓄力:百人計劃,革新技術
在技術為王的功能膜賽道里,長陽科技一馬當先的“動力引擎”是什么?金亞東給出的答案簡單明了:人才!
根據長陽科技上市時的募投計劃,公司正在建設長陽尖端材料研究院,投資逾1.5億元。通過研究院打造產品開發、客戶方案解決和前沿開發三大平臺,以實現創新與業績的協同增長。在此基礎上,長陽科技還將打造包括高分子物理及化學平臺、光學設計平臺、薄膜生產加工平臺等在內的多個技術平臺。
“當然,研究院只是一個平臺的載體,最核心的還是人才的充實。”金亞東告訴記者,長陽科技去年底提出了“百人計劃”,即計劃在三年內新招募100名海內外行業精英及高校畢業生,為公司未來十年的規劃“儲能”。
在金亞東看來,“人”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也是公司長遠發展的根本。長陽科技對人才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廣開才路上,更落實在對科研人員的制度保障上。據悉,公司目前采取量化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為從事創造創新性技術研究的員工專設績效獎勵。另外,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還通過持股平臺持有公司股份。
今年9月,長陽科技發布股票激勵計劃草案,擬向激勵對象授予860萬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總股本的3.04%。其中,首次授予的激勵對象總人數為114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6.24%,涵蓋公司董事、高管、核心技術人員等。
人才興,則研發興。長陽科技高效的技術迭代,也有賴于公司不遺余力的研發投入。財報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研發費用為1931.87萬元,同比增長41.9%;公司近四年來的研發費用復合增長率超過50%。
研發上的“舍”,最終化為了公司在技術上的“得”。近年來,長陽科技主要圍繞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生產工藝到可靠性保障等核心技術進行專利布局。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共申請發明專利196項,獲得授權101項(含3項國際專利)。
“拿我們最新的反射膜來說,現在已經更新到第36代。”金亞東自豪地說,“別看它的厚度只有188微米,但實際上里面的學問可大了。我們既要保證制膜順利,又要讓反射度、顏色達到客戶要求,有時還要再進行表面結構處理。”
一片頭發絲厚度的薄膜,凝聚著公司科研人員無數次的探索與突破。這種技術上的“新陳代謝”,也鑄成了長陽科技更強的產品生命力。
錨定:數一數二,十年十膜
“在全球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只有領先對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任何事業部門存在的條件就是在市場上數一數二。”博士畢業后,一段在通用電氣的工經歷,讓金亞東與通用傳奇人物韋爾奇的企業戰略法則碰撞出了火花。隨后,這顆火花成為了指引長陽科技前行方向的“明燈”。
“進口替代,世界領先,數一數二。”這是金亞東為長陽科技劃定的戰略目標,“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瞄準一個卡脖子的領域進行自主研發,實現國產替代。在這個基礎上投入公司全部的人力、物力和資源,進行產品開發,產能建設,從而在這個行業內最終做到數一數二。”
金亞東進一步解釋:“當你做到世界第一的時候,首先,你的護城河會非常深;其次,你的定價權會很強;第三,你跟客戶、供應商的黏性都會增強。”在他看來,這是一種理想的商業模式。
如何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行于專注主業與拓展產品線的道路上,長陽科技正在尋找平衡點。
2018年8月,長陽科技從自身的發展戰略與技術儲備出發,向技術壁壘更高的光學基膜領域進軍。盡管起步較晚,且與國外領先企業尚存在差距,但公司研發團隊經過多次設計、試驗和調試,使得產品在高潔凈、高透光率等核心技術指標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以光學基膜的產品配方設計為例,長陽科技技術團隊結合表面張力要求、附著性要求以及耐水性要求,經過不斷的配方研究與試驗,終于調配出適合不同功能性涂層的底涂樹脂配方。而后,公司又通過涂布工藝技術的優化,保證了光學基膜的表面厚度均一性,以便于后續涂覆等加工工藝生產與產品的穩定。
金亞東向記者表示:“利用公司在反射膜制備技術上的積淀,公司的光學基膜目前已實現量產。未來,我們還將在光學基膜領域繼續進行研發投入,力爭核心技術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而實現光學基膜的全面進口替代。”
此外,在半導體柔性電路板TPX離型膜領域,長陽科技已成功研發出了普通型和高阻膠型兩大系列的柔性電路板用離型膜產品,并實現了小批量的生產和銷售。
對于長陽科技而言,“十年十膜”與“十年只做膜”之間非但沒有矛盾,反而是一脈相承、相輔相依的兩件事。“當我們只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必須專注,全力以赴把一個產品從設計圖做到生產線,再延伸到市場開拓、產能建設,最后落地為客戶端上的商業成功,做到世界第一,這是一個閉環。但隨著資源的擴展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我們現在可以圍繞一個中心,同時專注于多個產品線。”金亞東表示。
不過,做哪十張膜,涉足哪些行業,仍是擺在長陽科技面前的待解問題。對此,金亞東將目光鎖定在了新型顯示、半導體和5G通訊三大應用領域上。通過管理體系的變革,及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環節的打通,金亞東竭力保證公司戰略決策的準確性。
走進長陽科技的展示廳,最長的一面墻被用來懸掛大大小小的專利證書,不過還有一塊空白的區域,是留給未來的突破;走進車間實驗室,眾多年輕的面龐洋溢著對技術日臻完美的追求,不過公司還有擴招的計劃,是留給未來的人才;走進公司正在安裝建設的新生產線,功能母料、基膜制造和深加工等全流程在此馬力全開,不過公司還有拓展產能的規劃,是留給未來的空間。
剛滿十歲的長陽科技,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它把發展的無限可能攥于自己手中。未來,還有很多個“十年”的故事,正等待長陽科技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