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業績可以說是‘逆勢’增長。”廣濟藥業董事長阮澍感慨,在產品價格下降、原材料價格上漲等重重挑戰下,公司2021年成功穩住了業績的基本盤。
在傳統挑戰依然較多的態勢下,上市公司又直面疫情多點散發、地緣政治沖突影響加大等更多新的不確定性因素,業績增長面臨更大壓力。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上市公司高管和專家認為,穩增長政策力度正不斷加強,物流不暢等痛點逐步得到解決,這將增強企業信心,改善市場預期,助力上市公司加快動能轉換,搶抓政策窗口期,為業績穩增長蓄勢聚力。
迎難而上 業績穩增
“2021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47.50%。”阮澍介紹,作為全球維生素B2主要供應商,2021年價格處于歷史低位,一度跌至每公斤90元,并長期在每公斤100元以下徘徊。與此同時,生產維生素B2的主要原材料玉米淀粉的價格持續上漲,這給公司帶來很大困難。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公司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強化自主研發,加快產品布局,加強外部合作,拓寬銷售渠道等。”阮澍說,盡管2021年產品價格下降,原材料價格上漲,甚至部分子公司出現虧損,但公司整體營收、凈利潤均在增長。
面對重重挑戰,通過降本增效,大力改革,從而實現業績穩增,是不少上市公司的真實寫照。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已有39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報、業績快報或業績預告。其中,2516家公司實現凈利潤的同比正增長,占比達64.18%。
當然,行業分化持續加劇。上游資源類板塊的業績增長較快,下游消費板塊的業績整體呈下行態勢。國泰君安研報分析稱,下游消費板塊營收增速整體表現不佳,多數行業的增速逐季回落。
但從整體看,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基本盤”的地位更加鞏固。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境內上市公司為4782家,市值80.7萬億元,比2018年底分別增長33.4%和85.3%,規模穩居全球第二。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2018年的近四成增長到目前的約半數;上市公司繳納的稅費,相當于全國稅收收入的近1/4。
業績穩增來之不易。在疫情沖擊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脆弱性上升,世界經濟復蘇放緩、通脹高企,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
“面臨不確定性更強的外部環境,公司發揮全產業鏈抗風險與靈活經營的盈利捕捉能力,煉化、乙烯、新材料等業務共同發力,實現業績穩步提升。”恒力石化董事長范紅衛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司2021年凈利同比增長15.37%,在原材料價格寬幅波動下保持了穩定的盈利能力。
挑戰增多 壓力加大
2022年以來,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又遭遇了新挑戰、新困難,突出表現在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和地緣政治沖突影響加大。
“2022年以來,疫情影響有所提升,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今天還有分析師問我們備貨的問題,有沒有斷供。”宇環數控董秘易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2021年營收、凈利分別實現同比增長44.10%和69.63%,2022年一季度業績增長的挑戰明顯加大,營收和凈利分別只增長10.83%和3.76%。
截至4月18日,一季報業績預告報喜的上市公司占比在七成以上。華泰證券指出,一季報業績預告顯示,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公司預計歸母凈利同比增速中位數分別達60.8%、41.3%、95.0%,均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
華泰證券等券商指出,A股上市公司一季度行業頭部企業和尾部企業的業績分化現象加劇。能源和原材料行業可能繼續高增長,中下游多數行業整體盈利相對較弱。
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有著直觀體現。2022年以來,受鈷鎳鋰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等因素影響,新能源車企已掀起兩輪提價潮。受疫情影響,供應鏈和物流鏈遭遇沖擊,4月以來不少新能源車企一度停產。
“國內多地出現聚集性疫情,加之地緣政治沖突等不穩定性因素增加,企業生產經營受影響;芯片短缺態勢沒有得到明顯好轉,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推高企業生產成本,多數企業紛紛上調銷售價格,影響終端市場銷售。”中汽協表示。
不過,許多機構對新能源汽車的前景依然看好,需求是暫時推遲而不是消失,隨著疫情影響減弱,行業將恢復高速發展態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盤”依舊穩固。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日前表示,對于新能源汽車仍保持550萬輛的銷量預測。
面對物流不暢等難點,各方面政策在密集出臺,這將大大減輕企業壓力。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提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23條政策舉措。
不少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上市公司人士表示,相信隨著疫情影響的降低和政策的見效,行業需求將進一步回升,企業經營情況也將逐步改善。
攻堅克難 提質增效
上市公司一方面搶抓穩增長政策加碼帶來的發展機會,一方面加快內部改革,著力提質增效。
面對地緣政治沖突帶來的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上漲風險,鑫鉑股份董秘張海濤介紹,公司采取套期保值等手段。面對國內疫情影響,公司一方面開展全員疫情防控培訓,加強對重點崗位和重點環節的監督檢查;另一方面,在嚴格執行所在地疫情防控部門要求的前提下,對保障公司上下游供應鏈安全的運輸車輛及相關人員實行閉環管理。
更多的上市公司正全力瞄準穩增長政策支持帶來的機會。“受益于新一輪基建投資,公司正全力推進改革,將充分發揮全生態產業鏈優勢,搶抓市場機遇,爭取更多訂單,確保企業取得快速發展。”中鐵裝配近日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指出。
面對“東數西算”工程等新基建投資大潮,青云科技表示,公司正積極布局和參與“東數西算”工程。幫助客戶做算力中心的建設和運營,以及雙碳智慧數據中心建設,充分利用計算資源,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實現低碳減排。對云數據中心的采購也會與國家戰略保持一致,計劃將新的離線數據計算和存儲需求節點全面向西部遷移。
科技創新是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面對業績增長壓力,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的力度依舊不減。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在已披露2021年年報的1976家上市公司中,具有可比性的1797家上市公司披露研發費用,合計達6902.27億元,同比增長27.11%。其中,12家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超過百億元。
在政策支持下,新產業不斷成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8%,均保持較快增長。
苦練內功,應對挑戰,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共識。“當前重量22噸,請刷卡打印票據。”不到30秒,隨著地磅房語音播報系統的提示,一輛水泥拉運車完成了水泥拉運出廠流程——這是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青松建化智能工廠看到的一幕。在科技賦能之下,青松建化水泥生產一改“灰頭土臉”的形象,成為中國產業智能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面對水泥企業產能過剩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正全力打造‘數智青松’。”青松建化總經理王建清介紹,公司正建設“5G+智能制造”示范區,將實現1%左右綜合能耗節省,單個試點企業能耗節省產生的經濟效益約為每年105萬元;可減少約150人的人力資源成本,直接經濟效益超過每年1500萬元。
“公司經過近年來的一系列大項目建設,發展成為煉化一體化全產業鏈運營企業,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公司可挖掘的盈利點依然很多,我們將著力推進下游產品穩步擴產工作,打造精細化工產業鏈。”范紅衛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