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成為國民經濟穩定恢復的主要動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4%,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召開,會上發布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今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3月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并部署了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這一塊是消費恢復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所在。二是穩定增加大宗消費。去年新能源汽車銷售“井噴”,全年銷量達到352萬輛、增長1.6倍,今年要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還要開展綠色智能家電和以舊換新。三是發展社區消費和縣鄉消費。采取的舉措包括加大城市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發展農村電商和物流快遞配送,以便利性、可及性的提升促進消費。此外,還要在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方面下功夫,更好滿足居民生活需要。
“擴內需包含消費與投資兩個部分。在消費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大市場,消費有很大的潛力。比如,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只有44%,與相同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相比明顯偏低。再如,近些年我國居民消費快速升級,對高品質消費需求很旺盛,但由于供給跟不上,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向東在發布會上如此解讀。
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
消費是經濟運行的“壓艙石”。外貿承壓之下,提振內需成為今年“穩增長”的重點任務。
如何進一步擴內需、釋放消費潛力,是多地2022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各項舉措中,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成為消費恢復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消費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朱迪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的生活服務消費主要是旅游、住宿、文化娛樂休閑等領域。
“要重視生活服務消費,因為商品消費是可以全球化的,但是大多數的服務消費都只能本地化,所以說生活服務類消費的內需拉動潛力很大。” 朱迪進一步指出,然而由于服務消費供給的質量及相關規劃還不完善,沒有很好回應人民群眾對生活服務的需求,尤其未能匹配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升級的一些意愿和需求,所以這個短板還需發力。
事實上,針對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不少城市已經開始行動,如北京市商務局近日發布了《北京市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方案》,并于3月4日正式啟動2022年生活服務業數字化升級行動。2022年,北京市商務局將以餐飲、便利店、蔬菜零售、家政等業態為重點,圍繞數字化運營全鏈條,“一業一策”提升生活服務行業數字化營銷、管理和供應鏈水平。與此同時,北京還將升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動態地圖,增加照相文印、藥店、前置倉、社區花店、茶藝咖啡等業態網點,從供給、需求、便利性等維度綜合分析一刻鐘生活圈發展現狀,實施便民網點精準補建,推動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補足生活服務消費領域的短板,穩定增加大宗消費也是各地促消費的重要一環。例如陜西省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將實施促進消費增長三年行動計劃,圍繞汽車、家電、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飲、娛樂等重點領域開展多樣化的消費促進活動,促進消費特別是接觸型消費恢復;在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方面,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活動。
今年3月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2021年消費又重新回到了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智能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增長較快。王文濤強調,今年商務部將抓好政策落實,增強消費市場的主體活力。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舉辦各類促消費活動,比如消博會、汽車嘉年華、家居消費季,穩住重點商品的消費。
發展社區消費和縣鄉消費
發展社區消費和縣鄉消費,是近年來尋找消費增量的重要方向。
在朱迪看來,社區消費對于擴大內需、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乃至新型城鎮化建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打造“周圍一公里”的生活消費圈,有助于緩解交通擁堵、資源過于集中等大城市病。“現在很多平臺打造社區電商,不是指把生鮮品等快遞到家,而是在社區內部有幾個小店或配送點,既可以節省物流成本從而降低商品價格,也能起到資源集約的作用,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此外,社區消費場景也能夠有效配合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進行比較完善的消費基礎設施規劃,能夠形成社區、特色街區、商業圈再到城市的不同層次的消費圈。” 朱迪說。
與此同時,加速釋放縣鄉消費潛力也是重中之重。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鄉鎮和村兩級消費市場占我國消費市場總體的38%,消費潛力巨大。從頂層政策設計到各地方的具體舉措,都把挖掘下沉市場潛力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
去年6月,商務部等17部門發布《關于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消費的意見》,從9方面、31條推動縣鄉消費提質擴容。12月,商務部等15部門印發《縣域商業建設指南(2021版)》,提出到2025年,建立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體化縣域商業網絡體系。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相關舉措在多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所涉及,例如河南省提出,將實施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行動,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配送體系,釋放縣鄉消費潛力。
然而相較于一二線城市,縣鄉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供給依舊較為滯后。王文濤強調,農村商品消費要適合農村的特點,服務消費在農村是短板中的短板,包括售后服務,要繼續加強。主要是通過鼓勵“三個下沉”,來實現農村商業體系的建設,企業的供應鏈下沉、物流下沉、商品和服務下沉。
“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的縣域農村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收入增長速度更快,消費需求的飽和度也更低。”朱迪說。“現在很多企業都注重下沉市場,特別是一些電商平臺。但必須要強調,不能打著擴大消費的名義而去將一些低質低價的商品和服務推廣到下沉市場,這既不利于消費市場的良性發展,也造成了一種消費升級的假象,實際上不能夠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